sako

大齡迷妹。早期熱衷於在同人圈內打滾,很神奇的也當過寫手。現在是個普通的上班族,持續默默的在圈子內潛水。
最近的愛是歐美圈圈、漫威的超級英雄們,還有魔性的琅琊榜😳😳

© sako | Powered by LOFTER

一点吐槽——关于反性骚扰,关于矫枉过正

寫到我心坎

CC:

刚刚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公众号的最新文章,观点居然和我的不谋而合,不愧是一直关注的出版社,正义感诚然重要,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要。


“而在去年,一场在好莱坞闹的纷纷扬扬的“me too” 运动,女性议题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中心,当这场运动愈演愈烈,以凯瑟琳·德纳芙为首的女演员,为警惕“me too” 运动的矫枉过正呼吁大众冷静。这些多元女性声音的出现让我们感动。正如Dolores的这首歌:“Free to Decide””


顺便哀悼刚刚去世的女主唱。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kzNjEwMA==&mid=2650600236&idx=1&sn=b9db696adea784dd4c708a21318feee7&chksm=beb56e6789c2e771af152673ed8cdfbe78db86d86b556acb61d90675a804fa86784090df861a&scene=38#wechat_redirect




轰轰烈烈的Time's up, #Me too#终于烧到甜茶身上了,看来他所属的公司还是应对得当的,在咄咄逼人的形势下算是做出了尽可能各方面都过得去的回应了。


其实说到sex harassment,曾经在公司内部的合规培训(compliance training)上有讨论过,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到底哪种行为能被定义为“骚扰”,当时大家基本赞同的结论是:如果对方接受,那就是"调情“,如果对方拒绝后仍然持续,那就是”骚扰“。正派人(reasonable person)应该有能力辨别”调情“和”骚扰“之间的界限。对方说No 就意味着No, 感觉好像在复述《末路狂花》里的观点哈。


但是所有人都觉得棘手的是,如何取证?双方当事人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作为承担”法官“角色的HR和合规部/法务部来说,则是两眼一抹黑,除非某一方是惯犯,否则如果没有物证,人证,很可能变成”he said, she said“ 双方各执一词的难办场面。


好莱坞轰轰烈烈的反性骚扰运动,虽然至今尚未乱打无辜——至少那些被揭发者没人有胆起诉对方诽谤,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但是否必须强迫所有人都站出来表态?不表态就说明TA支持性侵?表态了就说明TA是坚定的反对骚扰??呵呵,那正义的代价未免太肤浅了。


也有人表示,站出来表态就证明了一个信号,警告那些不法分子:今后再不能胡作非为了。嗯,这个说的也没错,一个强而有力的信号,大大的红色感叹号,至少可以阻止那些坏蛋们为所欲为,今后但凡他们想做点什么,都要想想被身败名裂的下场。只是,是否有必要把圈内稍微沾点边的人,都拉出来表态呢?


伟大的艺术家和性骚扰者,这两者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不矛盾了。艺术就是艺术,和道德之间并没有直接正比例关系——虽然这有些难以接受,“德艺双馨”只是一般人对艺术家的美好希望。 就如凯瑟琳德纳芙指出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达芬奇就是个恋童癖,他在撒莱10岁时买下这个男孩,有些传记里特别加上一句“他是在撒莱成年后才成为情人的”,但又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只能说画蛇添足,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达芬奇和波提切里在佛罗伦萨均被指控过sodomy罪,最后也都是靠伟大的洛伦佐美第奇斡旋才摆脱罪名,那之后,达芬奇才去了米兰。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其说他是艺术家,不如说更是科学家)甚至就算劳伦佐本人,都逃不过类似嫌疑。他买下14岁的米开朗基罗时,是向生父买断孩子的“监护权”,如果仅仅是看上了艺术才能,有必要彻底断绝小米和家庭的关系么?从小米家所在的圣十字教堂附近,步行到当年的雕刻学校(圣马可修道院旁边),10分钟都不到哦(实地走过一遍后的结论)当然,历史学家们笔下,认为更有嫌疑的是洛伦佐聘请的家庭教师,当时著名的诗人波利齐亚诺,此人教的3个孩子里,最后有2个成了gay,导致英文版的《米开朗基罗传》里,在洛伦佐的领养事件后,特地加上一句,波利齐亚诺最喜欢的就是14-16岁之间的男孩。同样也是明示的不能再明显了。


凯文史派西,一直欣赏的一个演员,从小时候追的《特警4587》里,那个BT的军火贩子开始就是了,然而很可惜,他不但是gay,且是性骚扰未成年人的嫌犯。而现在即使想看未补拍前的《金钱世界》,估计几年内也是不可能了。


还有布莱恩辛格,《X-MEN》老三部曲的导演,也是我最喜欢的叉男系列,骚扰16岁男生的事,受害者时运不济,没有赶上今年的大爆发时代,最后被压下去了。同样很遗憾,艺术家和性犯罪者并非没有交集。不过听说他最近“回家休息”了。:P


伍迪艾伦,超喜欢他的《午夜巴黎》——大概是所有文青的最终梦想吧。很抱歉,对这个性侵未满10岁养女的家伙,实在是无法为之辩护,如果法庭的判决,养女在20年后仍耿耿于怀站出来揭发都不能作为明证,那还有什么可证明他是清白无辜的? 这场运动持续到今天,这个在我看来最丑恶的人,却毫发无损,也真是匪夷所思。更奇葩的是,艾伦本人就好像是风暴眼的中心,安静的毫发无损,而那些和他合作过的人,则是被卷入风暴之中,纷纷被点名,被逼站出来表态,这岂非有点过份?


啰里啰唆了那么多,只想说明,反对性骚扰是正确的,此时不揭发,更待何时?再没有比此时此刻,受害者的声音更容易被听见,被重视了。但另一方面,矫枉过正,非此即彼,甚至追溯到好几年前和嫌犯有过合作的同行身上,则毫无必要性,也欠缺正当性。


差点漏了,凯瑟琳德纳芙的意思,如果从法国女性的角度来看,非常容易理解,如果连写上几句挑逗的句子勾引女生,都能被扣上性骚扰的大帽子,那姐妹们就只能去修道院住了,来,大家跟着念老祖宗的名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天下太平鸟~~OVER!




PS:也许某个回复网友的评论被屏蔽了(估计又是哪里触犯到G点了哈)。这里再补充一下了。


1)对于北影的性骚扰案和三色园的那些不愿做证的家长们,批评家们指责他们如何如何的观点,对不起,我只能说,对于普通人,这样的标准是否太高了?就像德国法官所说的,“你可以执行命令,但你也有把枪口抬高一英寸的自由。”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在不可一世的强权面前,能做到保持沉默(类似抬高一英寸枪口),不助纣为虐,就是道德合格了(在某个人人被逼表态的年代,甚至连保持沉默都是一种罪行,这也是为何要防止某个年代重演的原因)。您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甘地,而甘地,诚如很多史评说的,如果他的对手不是文明尚存的英国人,换做斯大林,他的下场如何?古拉格欢迎您。


明知鸡蛋无法击败的高墙面前,硬是要求普通人站出来,继续向高墙做无用功冲击,只能说,“如果您自己可以做到冲在最前面,那么我铁定跟在后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就拿北影的事件来说,如果你梦寐以求的学校就是北影,那么在阿X沙事件后,北影给了你录取书,那你是去报到呢?还是毅然而然撕毁通知书,回去重新高考?


而现在的高墙,无所不在的big brother,那些孜孜不倦要求别人站出来的批评家们,换做是你,你会在镣铐不离身,在几天几夜高射灯照着不让睡觉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么?甚至不用这些道具,只要一个电话,断绝你的租房(好比魔都某家著名书店),让你家人的单位辞退你的家人,用你的孩子威胁你等等,你会屈服还是一意孤行? 如果普通民众都能当英雄,这世界上就不存在任何英雄了。所谓英雄,只能是那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出类拔萃之辈,同样,这些人本身就是稀有品种,不适合把他们的道德水准适用到普罗大众身上。


这个社会是很操蛋,但仍然,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没有任何后台,在威胁到自己,威胁到自己家人的强权面前,其他人有什么理由大加指责他们的懦弱和违心之语呢?讽刺little pink的那句“刀子不落到你身上,你是感觉不到痛苦的。” 同样适用于义愤填膺指责北影同学,以及三色园家长们的批评家们。刀子不落到您头上,您同样也是无法感受到那种恐惧,惶恐和孤立无援的。三聚精胺的家长们,坚持到最后的有几个?只有一个而已,而那位英雄的结果如何?不用over the GFW也知道吧。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而至高无上的道德杠杆,不适用于大多数普通人。仅此而已。


或者,某些特别义愤填膺的批评家们其实心里也很清楚,讽刺,蔑视家长们及北影的同学们,不会对自身造成任何后果,而直接挑战这两个事件的真正加害者,则很可能惹祸上身,炸号喝茶都是分分钟的事,呵呵。就好比伍迪艾伦的事,至今老头仍然活得好好的,而和他合作过的人,则纷纷被拖出来要求表态。我真好奇大魔王会不会这次被拖出来表态了?她是否仍然能以“只是伍迪艾伦的家事”蒙混过关?


2)法官判决伍迪艾伦对养女迪伦的触碰是"grossly inappropriate",但没有"credible evidenc2e"支持性侵指控。所以判决书 终止了艾伦对养女的监护权,并禁止了他的探访权,但是并未定罪。也就是说,法官也无法凭当时看到的证据判断他是否有罪,所以本着保护幼女的前提,做出了含糊的判决。养女迪伦几年前发布公开信,支持者几乎没有,看多了《law and order》里类似的案子(话说这案子本身就被L&O 影射过)对于为何被判无罪的原因,大致就和OJ 辛普森为何在刑事诉讼里被判无罪,然后民事法庭上被判有罪的原因类似。美国的司法制度保证的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原则,严格限制公权力的滥用。SO 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确凿证据,都是innocent until prove guilty. 刚才记错了,他当时的女友是米亚法罗,不是戴安基顿。果然年代久远,记忆偏差,囧。


3)最后的最后,在卡特布兰切特和埃里克鲍德温这样的大牌都不敢对伍迪艾伦表示异议的前提下,要求一个刚刚蹿红的小屁孩表态,是否有欺软怕硬的嫌疑?嗯,就是这个意见。



评论
热度 ( 17 )